伍陆伍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朕就是亡国之君 > 第四百九十七章 飞梭

第四百九十七章 飞梭(第3 / 7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李宾言觉得三成足矣,李贤觉得五成不够。

为此李贤和李宾言展开了一轮争吵,据说还拍了桌子。

最后彼此都上了一封奏疏,请皇帝圣裁。

朱祁钰更倾向于李宾言,最终朱批了李宾言的奏疏。

因为李宾言以稽为决,深入到松江府的角角落落之内,从棉农到棉纺工坊,再到织布工坊,还有各大商行,走街串巷。

比如四处下乡收购棉花的商贾们,就会极力的压价,棉农忙活一年,在去籽弹絮,最后出售,能勉强糊口,还得感谢大善人们赏了口饭吃。

即便是再加工,纺车纺线,织机织布,也多赚不了一钱的银子。

家庭式的手工生产模式,滋生了投机者的投机行为。

天公作美的时候,棉花收成高,棉价价格低,伤农;天公不做美的时候,棉价倒是上去了,可是棉花的产量极低,也是伤农。

李宾言的脚步几乎踏遍了整个松江府,最大的一个工坊里,零零散散的摆放着不到三十台的织机。

李宾言的奏疏里,全都是对棉农的同情,他的奏疏与其说是请旨敕造松江棉纺织造局,不如说是《松江府棉农生产调查报告》。

在李宾言的奏疏之中,棉农的喜怒哀乐仿若是跃然纸上,对于棉花的种植规模、生产方式、各地区的差异、棉农积极性极弱、小工坊生产没有标准、与掮客议价无力、掮客商行投机等等行为,都写的非常详细。

李宾言的仰望星空是爱好,他做事,从来都是脚踏实地。

其余的都是掮客,就是走街串巷,收购去籽棉花、纱、布的商贾。

所以,李宾言根据襄王在贵州的实践,并且以此敲定了至少要把握三成的棉纺业,才能保证商贾不进行投机,保证棉农的收益,进而扩大棉花的种植面积。

而李贤则认为,三成实在是太低了!

他对松江府织造局的期许是至少五成以上,朝廷才有底气,才能形成绝对的优势,才能保证畸零女户的顺利生产。

李贤的奏疏中,松江织造局的规模应该再扩大一倍。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