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陆伍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三国之四世三公 > 第五六四章 论高句丽

第五六四章 论高句丽(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其实很简单的一个道理,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乃是大隋王朝重建“世界体系”的关键一步,通俗地说就是,高句丽不服从以隋朝为主导的国际秩序,试图和隋朝争夺东北亚的主导权,在当时搞定突厥的情况下,大隋在东亚的唯一对手就是亦敌亦臣的高句丽。如果隋炀帝不打服高句丽,那么大隋就无法成为东亚世界的合法领袖,而这,正是中国任何一个统一王朝所无法卸责的“天下秩序”。

换句话说,要理解隋炀帝的三征高句丽,必须从“国际视野”和“国际战略”的角度来审视。

可以说,从东晋到南北朝时代,辽东乃至东北亚的主人已不是中原王朝,而是高句丽。

这就是大隋王朝建立时所不得不面对的国际形势。最让隋政权无法容忍的是,高句丽还深谙“远交近攻”之策,实现南北两面外交,长期向南朝称臣,利用南朝牵制北朝(隋),甚至还曾和南朝结成战略攻守同盟,一度还参与了南北朝的“内战”。用当代政治语言来说就是,“周边势力”妄图妨碍中原王朝的祖国统一大业。无论在哪个朝代,这显然都是大忌。

高句丽大外交最辉煌的一页是,它竟然还领衔穿针引线,华丽地组成了“高句丽、陈、突厥”的三方大同盟,完全是一副国际国内“反隋大合唱”的派头。高句丽很清楚,它赖以崛起以及称霸东北亚的基础条件就是中原王朝的分裂,一旦中原王朝统一,就是到收拾它的时候了。

在高句丽建立国家之后,一直对中原的土地觊觎不已。高句丽太祖王之时,就对幽州的乐浪郡、玄菟郡和辽东郡发起攻势,由此导致了高句丽与汉朝的武力冲突。不过,结局很明显,以高句丽当时的力量妄图抗衡大汉朝廷,无疑是在痴人做梦,最后被汉朝廷打的迁都到丸都城。

当然,高句丽想要踏马中原的野心一直没有熄灭,一直都对幽州边境的几个郡进行局部的战争。而当时的朝廷又都将大部分的兵力安排在西面对付羌人,以致于无暇顾及高句丽。此后,中原又陷入战乱,群雄争霸的年代,高句丽更是肆无忌惮。后来,曹操平灭乌丸等异族之后,高句丽与曹魏联盟攻打当时被地方豪强占领的辽东郡等地。在曹操占领了辽东等地之后,高句丽突然发动攻势袭击曹魏大军,结果,曹操又打到了高句丽的都城丸都城,迫使高句丽东川王逃到沃沮。

曹魏摧毁了丸都城后以为高句丽灭亡了,所以很快就撤离了。不过仅仅七十年,高句丽就重建了丸都城,并开始袭击辽东,乐浪和玄菟。随着高句丽对辽东半岛的挺进,晋朝之时,高句丽美川王吞并原汉四郡的最后一郡,乐浪郡。高句丽从东北地区进入并控制了朝鲜半岛北部大部地区。开始与形成现代韩国的主体古代韩国国家百济与新罗处于激烈的军事对峙之中。朝鲜人称这一段历史时期为朝鲜历史上的“三国时代”。但是,这“三国”最初只是互相没有民族认同感的几个大型部落国家,与中国三国时期的三国都是从统一的汉朝分裂出来,人民也具有同一民族感的情形完全不同。

在华夏南北朝时期,高句丽好太王继位起,高句丽开始进入鼎盛时期。后来好太王兼并了北部的扶余国和靺鞨部落;在军事上对百济形成了绝对优势地位;并在新罗与百济,伽倻和倭的战争中迫使新罗屈服。高句丽长寿王登基后,由于百济和新罗的对抗,长寿王迁都到平壤以加强对百济和新罗的控制。长寿王延续了其父好太王的扩张政策,又吞并了一些扶余,靺鞨和契丹部落;与北魏交锋;并保持了对新罗的控制。

鼎盛之后,自然就是开始衰落,而任何一个朝代的衰落,都是离不开内部的斗争。

果然,当隋文帝北平突厥,南灭陈朝之后,兵锋开始直指隋在东亚大陆上的最大敌人——高句丽。此时的东北亚“国际形势”仍是错综复杂:在东北,契丹和靺鞨(女真人的前身)已经臣服于隋朝,高句丽的结盟政策已基本破产;而在朝鲜半岛南部其实还有两个高句丽一直想吞并的国家——百济和新罗,为了与高句丽抗衡,也在小范围内搞起了“远交近攻”,成为了隋朝的盟友。

高句丽安藏王被刺杀后,其兄安原王继位。在安原王时期,王室间的纷争加剧。两政治集团对王位继承进行争斗。最后年仅八岁的阳原王登基,不过对权力的争夺并没有结束。反对派的幕僚们开始建设自己的军队,对自己的领地进行实际上的控制。内忧外患,高句丽北部受到游牧民族的袭击。但高句丽内部的幕僚争夺依然继续,同时,百济和新罗为摆脱被高句丽奴役的地位而开始联合攻打高句丽。

隋灭南陈统一中原后,开始要求周边国家为其臣属,并得到了其中大多数国家的认可。只有高句丽对此阳奉阴违。隋文帝时期,高句丽先发制人攻辽西,引发第一次高句丽与隋的战争。当隋文帝准备兴全中原之兵问罪时,高句丽王勿忙上表谢罪,自称“辽东粪土臣元”,于是得到赦免。但是高句丽仍旧四处联结反隋势力,当隋炀帝在突厥可汗处发现高句丽的使臣后,开始认识到高句丽是中原潜在的边患。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的战争爆发,当时隋炀帝征讨的乃是高句丽,而非高丽。隋的百万大军从陆路和海上攻打高句丽,一路破城四五十余座,后来由于隋军前线将领的指挥不当,造成渡过辽河进攻的三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隋炀帝第二次亲征高句丽,但因杨玄感的反叛,造成此次战役取消。隋炀帝第三次亲征高句丽时,因为高句丽连年战事造成国内弊端甚多,而且兵力严重不足,高元闻隋大军已突破重重防线,高元大惧,乃遣使请降谢罪,并交还叛逃的隋将斛斯政,隋炀帝许之,遂班师回朝。其后,隋炀帝又打算攻高句丽。但由于隋朝内乱加剧,攻高句丽的计划被取消。隋对高句丽的战争使隋朝国力锐减,并引发隋末民变。等到隋朝灭亡,也未能消灭高句丽。不过隋与高句丽的战争严重的消弱了高句丽的国力,阻止其泛滥崛起的势头,为后来李唐消灭高句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如果说东亚有个“火药桶”的话,那肯定就是朝鲜半岛了。

在华夏历史上,至少有三个王朝的灭亡和朝鲜有直接联系。如果不是隋炀帝杨广的三征高句丽,隋朝的统治很可能还能延续几十上百年;如果不是万历皇帝拼到财政破产去“抗日援朝”,明朝或许也不会那么容易就会让努尔哈赤家族摘了桃子;如果大清国没有在甲午战争中败北,光鲜亮丽的洋务运动或许还能糊弄世界几十年。

然而,此中最让人想不通的,还是隋炀帝为什么要矢志不渝地去打高句丽,甚至打到国破家亡了也不改初衷。对于后世来说,隋炀帝此举往往被解读为非理性的疯狂行为,再或者无非就是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反正就是连“保家卫国”此等水平的解释都不给一个。就华夏历史来看,将如此一场大规模战争的发动归因于某个昏君的“疯狂”,可能也是绝无仅有的。其实,要戳破这种观点非常容易,即便隋炀帝是昏君,那隋文帝杨坚和唐太宗李世民总不是了吧,但是,这两个“圣君”级的皇帝也都打过高句丽,并且,也都没有打赢。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