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陆伍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民国立志传 >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一章(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那些青岛辗转来到南京的德国技师和工人在德国军事顾问的协调下,组成数十支技术小组,他们很快就成为皖军所属军工厂的重要技术骨干。

德国方很重视与杨洪森的交流,当然这种交流是双向的。他们也从杨洪森这里技术含量不高,但实战效果极好的中国木柄手榴弹、步兵地雷等,他们对火箭武器也同样感兴趣。德国方面则为杨洪森提供毛瑟98式步枪、马克沁重机枪的相关技术资料。

中国仿造88式步枪的兵工厂中最大的当属汉阳,但德州、上海等兵工厂也都仿制,甚至地方上小作坊也能仿造。虽然用的都是同一款枪,可是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致使生产出来的枪机械之间部件不能通用,甚至连七九弹药都不能通用,这种情况在南方的兵工厂中也存在着这种现象。安徽、上海这几家大兵工厂还好些,如合肥、阜阳、商城、赣州等小厂不能通用的情况就极为严重,也正因为如此,军事工业委员会下文对这些小厂进行整停产整顿。

通过引进美国标准化流水线,这使得“南方联合省”军工生产,尤其是轻武装生产方面产量和质量大幅度提升。

袁世凯曾想过当皇帝,不过这只是想想。民国可不兴这套,而且说他从未向任何人表露过,日本人怎么知道?

袁世凯可不是那种容易上套的人,他想当皇帝,但是他不想做“石敬塘”那样的儿皇帝。

当袁世凯对协议内容提出自己的意见时日本人拂袖而去。

美国的拖拉机生产设备运抵上海的时候,杨洪森嘴角泛起了不经意的冷笑。

中国南方没有大型拖拉机的用武之地,而杨洪森也没有打算生产大型拖拉机,他的真实想法是生产坦克。

不过坦克并不是杨洪森武器装备清单中急需的,机关枪只要有钱就能买到,但是大口径火炮却是有钱也买不到的。为了弥补武器栏中大口径火炮的空白。兵工厂的技术人员做了多方努力,最具有想象力的莫过于将意大利75mm野战炮改装为105mm野战炮,通过中、德、美、意四国工程师的努力,最终成功改装,大炮射程可达8800米,月产量可达到5门。这项改装成果,使得皖军又新添利器。

在火箭炮方面杨洪森有着近乎于狂热的偏执。

光复南京后,火箭分厂从安庆兵工厂中分离并搬迁至南京重组,形成了一个专门生产、研发火箭弹的机构,为此杨洪森还重金聘请了美国火箭方面的专家。

南北议和后,皖军火箭弹的研发有了长足的进步,成功制造出了120固定火箭弹,比起当初的铁皮弹,现在杨洪森有了更多的原材料,更好的机械设备,火箭弹加工也更加精细。

根据杨洪森的指示,军事工业委员会正在研究一种新式的单兵武器—“管式火箭发射器”。对这种单兵武器,“精通”军械的杨洪森给了他们提供了一些发展思路和具体的建议。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